2018年11月8-10日,“新时代教育:未来课堂”教育学术研讨会暨《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会在蓉隆重召开。此次盛会旨在聚集英才,凝练集体智慧,研究教育与教学发展,促进期刊再上台阶。会议主题聚焦“教育战略发展及教育政策”“比较教育及教育发展趋势”“从STEM到 STEAM”“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应对”“学术期刊发展”。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校长们济济一堂,共话教育的改革与未来发展趋势。
11月9日上午9点,大会开幕式在成都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成都大学副校长唐毅谦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与会嘉宾,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致辞。张振华先生现场捐赠王燕华女士书法作品,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随后,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教授、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宋乃庆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璐教授分别以“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从STEM到STEAM: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径探析”“未来课堂与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英国中小学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
褚宏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褚宏启提出,教育现代化要有灵魂、接地气。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理解“教育现代性”,离开了现代性,教育现代化就成为没有实质的空壳、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灵魂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培养什么人。培养现代人——适应工业社会(科学理性、民主法治、平等开放);培养21世纪的现代人——适应信息社会(核心素养——创新+合作+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基础教育现代化要聚焦关键问题——如何培养人。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包括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方式)、教育管理、教育队伍。
宋乃庆:从STEM到STEAM: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从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国外STEAM教育发展、我国STEAM教育发展、STEAM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STEAM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意义、基于STEAM教育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径六个方面,宋乃庆教授阐述了STEAM教育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发意义。他认为,STEAM教育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师培训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促进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但目前STEAM教育仍停留在对国外的引介以及小范围的探索,缺少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多以课程为支撑来推进STEAM教育,因此我们认为要走中国特色的基于STEAM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基于STEAM教育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径应从顶层设计、科学实验、行动落实、社会支持、导向协同、综合评价六个方面着手。
查有梁:未来课堂与教育改革的限制性原理
查有梁提出,“未来课堂”的主体部分在近30年之内,仍然是“学校课堂教学”。未来课堂,在大学、在中小学,还有数量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三个“限制性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教育改革的三个限制性原理告诉我们:单纯推行“一种教育体系”、“一种课程理念”、“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教育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多元化的制定“课程标准”,我们必须多元化的制定“教育评估”,必须多元化的进行“教育改革”。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育评估”能够适合于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智业时代”,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教育中的“课程、教材、教法”,都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全面的新认识、新改革,但,教育改革不可能“大跃进”。教育会有巨大变化,但变化之中又有不变的——这就是“未来课堂”的多样与统一。
王璐:英国中小学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
王璐从“英国中小学教育概况、中小学课程改革、学校多样化改革、学生健康发展、2010年学校白皮书——教学的重要性、2016年学校白皮书——卓越教育无处不在”六个方面全面介绍了英国中小学教育及其改革与发展。她提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从选拔性教育到选择性教育、从单纯强调制度性安排到考虑家长与儿童的需求、从统一模式到多样化、从以提供者为主到教育的接受者为主、兼顾儿童中心与系统知识的传授、国家课程不能牺牲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加强学校自主性和自主权。
11月9日下午,大会分两个会场开展研讨活动。在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龙泉校区会场,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中学校长、名师们面对面,热议“教育教学改革”“新高考改革” “未来课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林教授,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方建胜校长,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张平福校长,成都天府第七中学陈刚校长等先后进行主题发言。
周满生:高考改革,艰难破冰
周满生回顾了高考改革40年,提出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考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任务和措施: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现在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到攻坚期深水期。要攻坚克难,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他阐述了目前上海、浙江、北京、四川、广东、江苏等地各自推进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及实践中出现的弊端,分析考题出现的变化、招生取向发生的变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是不要,但要用好。高考综合改革中提出的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是针对学生培养中日益加剧的实践弱化和偏科倾向等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设听说内容;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讲究高中学生共同的数学基础与思维;综合素质评价的刚性要求鼓励更多学校将开展社会实践视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改革没有标准答案。” 但也不用去追求标准答案,在试验的基础上再来完善和评价,是比较理性的方法。鉴于寻求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协调的复杂性,很难形成一种理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干预,各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都还行进在路上。中国的改革才刚开始启动,核心在于:高考从内容到程序,能否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提供根本性的支持?人们认为,到2020年也不可能确定一个目标模式,我们要不断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这场改革。
熊川武:课堂教学“弯道”超车
熊川武提出:超谁的车——西方发达国家;目的何在——不让学生输在学术终点线上;何为弯道——机遇;怎么超车——形成“活而有序,序见灵动”的课堂。当下最大机遇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否成功是整个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承序、守序、立序,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优良传统,但序而过度就造成了课堂的呆板甚至“过度讲授”,造成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弱等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变观念,力克“过度讲授”顽症(过度讲授是教师为追求教学量的完成而忽视学生自主参与的长时间口头或书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空,使学生的自主性空间过小);中西合璧,活而有序放宽自主(比如“自分教学”,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互相帮助、群言,等等,使学生的思维灵活、生命力更好焕发);优化作业,学生自我减负增效(倡导作业,一解二比三编四证)。
王林:新高考的思考与建议
方建胜:新高考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张平福: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生态建设探索与思考
陈刚:新时代的育人模式改革
师大一中分会场发言嘉宾组图
在成都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场,特邀专家和《教育与教学研究》编委专家研讨《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建设工作,《教育与教学研究》常务副主编代显华教授做了期刊建设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分享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研讨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探讨2019年教育热点难点。
成都大学分会场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名校校长、优秀教师作主题发言和交流分享,畅谈各自的教育教学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
此次会议主办方为成都大学《教育与教学研究》。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龙泉校区)共同承办了此次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