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中心首页 > 新闻公告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编辑委员会会议暨“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在成都大学召开

作者:      时间:2019-08-02 12:05      浏览:

2019年7月29日,《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和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共同主办的《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编辑委员会会议暨“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在成都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近40位编委专家及学者共襄盛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也应邀参会。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开幕式由成都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杨玉华主持,成都大学副校长彭晓琳教授,西南大学原副校长、《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宋乃庆教授先后致辞。

成都大学副校长彭晓琳代表王清远校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彭晓琳副校长致辞)

(杨玉华副校长主持开幕式)

《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宋乃庆在致辞中表示,感谢教育学界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期刊建设工作的支持,期刊将继续努力,把《教育与教学研究》办成“研究教育理论,传播先进经验,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期刊。

随后,宋乃庆主持召开了编委会扩大会议。会上,《教育与教学研究》常务副主编代显华就期刊建设工作作了详细汇报,到会编委代表讨论通过了全体编委此前远程修订过的《< 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委员会章程》,并对期刊建设进行了自由发言。

(主编宋乃庆主持召开编委会扩大会议)

(期刊副主编代显华作工作汇报)

(专家们就期刊建设进行讨论)

会后,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陈烈引导各位专家参观了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和校内实践基地(台湾文创科技中心)并作了现场报告。

(陈烈副院长正在介绍学院情况)

(嘉宾在创新创业学院合影留念)

下午14:00,“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在学术会议室拉开帷幕。本次论坛共有13位专家发表主题报告。

项贤明:创新教育的理论原点初探

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教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建立一套关于创新的体制,那么最基本的命题我们要承认,那就是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从这点出发,才能推导出其他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关于创新和非创新,或者是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传统教育理念可以合乎逻辑地解释教育者是如何改变受教育者的,但是无法解释创新在这种教育中如何可以发生。而创新教育理论可以合乎逻辑地解释人在教育活动中是如何自我创造的,因而可以合理地解释创新教育何以可能,这是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的东西,不是教师改变了学生,而是教师帮助学生,改变了学生自己,不是环境育人,而是人在创造环境的过程中才发展自身。教师在他自身的实践中间发展自己,同时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的工作,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图为:项贤明教授正在发言)

范先佐: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指出,创业教育的理念为大家所熟知,而创新创业教育,我个人认为扩大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范畴。进入21世纪,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一个新的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大学生整个生涯阶段的成长,培育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对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有益,而且对全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均有提高。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我国社会应该建立一种宽容失败的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构建基本的平台,提供各种必要的风险补偿,整个社会必须弘扬创新创业的正气。

(图为:范先佐教授正在发言)

周满生: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介绍了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指出我们应该从人才的培养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国际化办学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教育是不可少且密不可分的。

(图为:周满生副会长正在发言)

辛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些思考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辛涛教授指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强化考试内容改革,优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强化教育督导与问责。

(图为:辛涛教授正在发言)

朱益明:面向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朱益明教授认为,我们要重新界定学习。学习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产生意义,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知识建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而恰恰现在要求所有的人用同一种方式去学习,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只是为了挣钱,为了谋生,那是很难创新创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层面,一个是政策层面,一个是教学层面,还有一个是资源层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创新创业的潜能,要回归大学自主,强化通识教育。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要求,要激发个体的使命感,这个是最重要的,要培育个体的品德能力,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建立科学的评价观。

(图为:朱益明教授正在做报告)

宋乃庆: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双创教育体系

《教育与教学研究》主编、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认为,围绕着双创教育来讲,我的想法是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双创教育体系。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双创教育目标体系,首先是顶层设计,要构建我国大中小一体化的双创教育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而且要从校本课程走向地方课程。小学生要着重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中学生要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初步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和中职学生而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一定的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图为:宋乃庆教授正在发言)

刘霞: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基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的调研

理县分管教育工作的刘霞副县长就理县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给大家做了汇报。随着经济的发展,理县的老百姓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现在能够提供的教育产品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对于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学校吸引力不足,生源流失现象比较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基于存在的问题,并着眼于民族教育振兴,理县教育局展开了区域教育的顶层设计规划,大力推进个性化教学,同时开发、运用藏族、羌族的文化资源,集中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核心素养。

(图为:刘霞副县长正在发言)

毛亚庆:新时代与教育创新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认为,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主体地位,这是由其固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特点所决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基础教育定位的梳理,需要对基础教育的理念认识到位。在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定位不是匹配现实,而应该是表现现实。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应有精神层面的追求,美的创造,有自己的想象,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因此学校的定位应该更多的是关注使人获得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精神,是实现人的精神和谐完整的发展。

(图为:毛亚庆教授正在发言)

刘学智: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东北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认为,总结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我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要以创新创业精神为内核,以大学文化为土壤,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跨学科、跨学院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持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第三,开发和利用新兴的产业资源,实现教学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的创新创业不同于社会的创新创业,它是要学习的,无论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它也是学习。第四,大学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统筹各方资源和条件,以规范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高效运行。必须在大学做顶层设计来支撑我们整个学校的资源优化,在创新创业上能够迸发出其应有的力量,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高平台上去呈现,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得到培养和提升。

(图为:刘学智教授正在发言)

陈云英:面向儿童特殊需要的创新创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云英提出,如何基于0-21岁不同儿童的兴趣差异,智力上的障碍以及能力的差距来重新思考、审视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每个儿童都是平等的,每个儿童又是有差异的。在21岁之前,大脑是具备可塑性的,年龄越小,可塑性的空间越大。我们一讲儿童,大家都知道讲的是0到21岁。儿童特殊需要是儿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发展年龄,不同的发展领域和障碍发生的特殊需要。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创新创业需求的人群,我们要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建议开展服务儿童特殊需要的康复教育的服务业,开发项目,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为:陈云英女士正在发言)

吴璀:创以求变 新以致远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长吴璀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来谈教育创新。我们经常抱怨说高校没有把必备的就业素能做好,高校抱怨中小学基础打得不够宽,抹杀了孩子的兴趣,作为小学面对这个话题,小学何为,小学为何,我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做一些尝试。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社团和课程,让每个学校找到他梦想的“箭靶子”。作为一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学校,要把握的就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生活的一种能力。首先是课堂,我认为在基础教育的创新下,一定不是精英的特权,不是所谓的一些学校说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教育的创新一定是基于全体孩子的需要,是全体学生最基本的教育需要。第二个词语是社团,社团要打破年龄的界限,类似于国外的学院制,让有这方面兴趣的孩子,不管是什么年级聚集在一起。第三个是课程,让我们的课程新起来。

(图为:吴璀校长正在发言)

孙刚成: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点与培养策略

延安大学孙刚成教授认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点,所谓的创新创业人才,回到教育的原点,也就是让每个人实现他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具有综合实践的能力,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会学习,简单的知识传递,而不会动手实践的状况。要具有多维思维与实践协同的能力,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全球化视角、领导力、环境素养。基于这样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基于STEM教育整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核心素养+关键技能的协同培养。探究以项目为抓手的自主合作学习与实践,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基于具体实践进行教学能够使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将问题与课程相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获取、反思和实践的实践能力。要实现人工智能与项目式学习的相加,更好的运用现在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最后,要构建生态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的观念里面去理解,是基于人的成长规律,基于教育的发展规律去办教育,去培养人,要符合伦理学的观念,符合生态的观念去构建这样的体系,重新去研究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去构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

(图为:孙刚成教授正在发言)

蒋平: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问题反思

绵阳师范学院蒋平教授提出,反思的两个方面就是形式化和实效性,做起来很好看,效果怎么样。第一,如何认识创新创业系列政策,政策铺天盖地,执行落实的情况怎么样,真正的受益面有多大,优惠政策可能被他人发现漏洞,是否会导致投机取巧。第二,如何审视创新创业系列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等等,这些项目数量至多,投入之大,成效是否显著。第三,如何评价创新创业系列成果,展示的成果反映出谁的力量最大,创造发明多、科技成果、专利的转化应用价值怎么样。第四,如何反思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拿什么来支持你,我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如何激励教师的参与、核算工作量,如何应对正常而紧张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学习任务等等。

(图为:蒋平教授正在发言)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积极发言,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为“双创”教育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