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年编委会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大学召开。教育部、四川省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大学、扬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成都大学等众多高校以及成都七中、成都市龙泉中学等部分知名中小学90余位编委和专家学者参会。在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教育名家们就 “最新研究成果、现代教育疑难诊断、需要关注的未来发展方向”报告交流。近期将推出这些教育名家报告观点,传递他们教育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研究员在会上交流发言:要把握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全方位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在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1)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革学生评价方式,(8)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下为当天学术报告实录整理:
2015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林肯高中,旁听了中美政府比较课程。此举非同反响,彰显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包括理念、课程和教学内容开展比较)的重视。越来越感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和迫切性,并非仅仅“促进教育合作与交流”所能代替。目前在教育界对要否“基础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不同理解,不同认识 。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三十多年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化”宏观、微观层面的政策导向,建立扩大开放的创新环境;“化”教育质量、教学效率、质量评估等标准;“化”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化”改革课程内容,促进跨文化学习;“化”学生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基础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点。近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等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其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小学生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超越了虚幻的色彩,表现更为成熟性、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到了17岁,青少年的科学创造能力趋于定型。
培养创造力要从小抓起。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颇观点是: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研究发现:日本的科研环境、评价机制、经费保证、科学家勤奋工作、善于自我反省都是重要原因,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诺奖科学家大多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指导角色。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而是非常强调孩子的生活体验,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科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也是很有益的,这已成为欧美国家创造力教育的共识。在我国,始终强调为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基础。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取得了好成绩,证明了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教育心理学家JUSTIN BARISO提出五种激发创造力和构建孩子个性的途径:(1)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2)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绘画、书法、舞蹈等)。(3)强调价值观判断而非循规蹈矩。(4)重视表扬孩子的特色而不是盲干(如不要训斥孩子是胆小鬼、绵羊,而是鼓励孩子和别人想法不同)。(5)多读少教。
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谈到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中同样讲到了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具有求知欲;创造性;要有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给学生创造性评价。以色列的教育创新:对教师的要求优秀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优秀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会倾听他们的感受,给每个学生话语权,让他们可以开诚布公的发表看法。 好的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想方设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提升。如果教师眼里看不到天才,只能说明他能力不足。优秀教师的本领之一是会讲故事能把枯燥的学科内容表述的生动有趣。优秀教师是一个导体,能引导学生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激发他们的思想。
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程度。如果教师采取说教式授课方式、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那么无疑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并把错误同样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强调训练思维方法。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并训练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的智能品质。这点中国教师明显重视不够。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减少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使教学成为对填空、多项选择等考试题目的机械训练,因此遭到了教育者的批判和抨击。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
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美国佛兰西斯.史莱格教授研究了美国人是如何在创新上取胜的。他认为美国人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和数学菲尔茨奖数量,与美国的人口规模相比极有优势。其原因是向最有天赋的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CTY精英培养计划包括7个部分:(1)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大学校园里进行为期三周的全寄宿培训。每个学生学习一门精读课程。(2)提供速成课程。(3)提供超前课程(认知心理学、宏观经济学、狭义相对论(4)寻找、培训选派老师,这些老师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5)鼓励学生问“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6)创建一个学者社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7)创建天才学生虚拟社区,借助学生熟识的工具,师生互动。
总之,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生活实践和科学探索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