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础教育阶段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之利弊与得失,常常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议话题,尤其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激起了更多教育有识之士去关注和思考精英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精英教育吗”成为近十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需要解决的认知难点。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全民素质整体提升的目标追求中,研究与实践层面如何认识和实践精英教育?基于此,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与《教育与教学研究》编辑部共同组织“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精英教育吗”的讨论,邀请部分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学校校长和名师,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流、寻策问道。目的是:促进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顺利推进,促进基础教育走出素质教育误区,促进基础教育对“精英教育”的理性认知和科学实践。
纪大海(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
精英教育:在范式与对象中选择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大众化、均衡化以及“钱学森之问”的热烈讨论,精英教育自然成了另一个热议的话题。关于精英教育,综观全国的讨论意见,大致存在两种基本观点和态度:一种意见反对精英教育,认为现在是人本精神和人本教育的时代,理应倡导大众化教育,基础教育不应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均衡是相悖的。持“不提倡精英教育”观点在讨论中占有较大优势。有的教授明确反对“钱学森之问”,认为“钱学森之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关于中国不能培养顶级专家,这可能是对问题认识不深刻所致。民国时期大家都是“跪”着的,所以“站”几个起来就很突出;现在的人都“站”起来了,看不到哪个更高大、更伟大了,于是就说现在缺乏人才了。其实,现在人才有的是,就看现在我们怎么用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精英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不管你肯定还是否定。精英教育或者精英化的教育范式是不可缺少的。孔子提倡大众化教育,叫“有教无类”,招了三千多个学生,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也搞精英教育,结果培养出七十二个“贤人”。孔子并非只对七十二个学生实施精英教育,而是对三千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至于谁能成为精英,则在个人修行了。后来的几大书院也好,蔡元培、陶行知等大家也好,他们实际上也都按精英的品质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对所有学生实施精英教育。
关于精英教育,我觉得有必要澄清释义。这里有两个定义需要讨论。一是对象化的定义。这种定义把精英教育定为少数对象的专门教育,它排斥多数人的教育,把少数人与多数人在教育上对立起来。这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精英教育理解。二是教育范式的定义(这是本人提出来的)。这种定义认定人人都有精英的潜质,只要教育方式方法得当都能不同程度地予以开发,能有效开发这种潜质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这便是一种精英教育范式。精英教育在任何学校都可以搞,不论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不论名牌学校还是非名牌学校,都可以运用精英教育的方式方法实施精英。我们讲人才培养,人才教育,其实内含了精英教育范式的普及化。精英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成人”,培养他们的立体思维品质,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只要你把娃娃教“活”了,他们都可能成为杰出人才。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仍然是“记问之学”的教育,这和作为范式的精英教育是有区别的。精英教育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模式,只要有好老师,哪怕是最穷困的农村,也可以把学生的脑袋教得更活。
现在国家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中有很多就是精英教育范式的范畴。比如有创意的生活、批判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无疑是精英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换句话说精英教育范式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再谈谈对精英教育的误解澄清。
一种狭隘的理解是从对象化的角度,把精英理解为科技与学术精英,或者是政界商界精英,而在社会和中小学界更多的理解为学业精英。考上清华、北大的叫精英,分数高的学霸叫精英。
另一种广义的理解就是将精英理解为发展精英,又叫行业精英。它是说每个行业不论贵贱、不论是否体面、不论威望度高低都有精英,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是此意。无论什么样的“状元”,自然都是精英。
我认为,社会需要精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精英是不能“标准化”生产和培养的。为精英成长奠基是必须的,从奠基的角度理解培养,这种培养是成立的,因为培养与不培养有很大差距。我本人多少有点音乐兴趣和天资,但当时在农村,十几岁了,五线谱、简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就被“浪费”了。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底蕴,深厚的功底,因此精英是需要奠基的。这个奠基,包括知识基础、健康人格、创意生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意识、自由精神、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如果有了这些,就为他们未来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大他们成才的几率。至于未来他能不能成为精英,的确存在偶然性。毛泽东主席说自己最早是想当小学教员,结果后来成了国家领袖;杨振宁说他很想当实验物理学家,结果他成了理论物理学家;黑格尔一心一意想当个神学家,结果成了哲学家。有时很平凡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霍英东、李嘉诚等精英,这种可能性很难预先设计。至于他成不成才,后来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很多是不预测的未来。人才学在这一点上,无法解决准确预测的难题,只能预测个大势。
社会需要大众教育,也需要精英教育,但不需要精英学校。那种把社会中所有高智商、高天分的学生高度集中在一所或几所学校之中,培养出一批人才,然后认定这样的学校就是精英学校。这是天大的笑话。这样的大学和中学实行的未必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假设把这样的生源和教育资源放到一般大学和中学,同样能培养出一批人才,甚至培养出更好人才。大众教育可以精英化,精英教育可以大众化。我说的精英教育“范式”,就能把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机捏合起来。这种教育任何一所乡村学校都可以把娃娃教得很活,教得很有才智、很有灵性。但这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成为精英。不管你怎样教,精英毕竟是少数。这种教育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让具有潜质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成长起来,而不至于人为地埋没和扼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