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中心首页 > 专家论坛

“双一流”是靠钱“砸”出来的吗?——龙宝新:“双一流”建设砸钱仿制或苦练内功

作者:      时间:2017-07-06 11:23      浏览: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导)

 

“双一流”建设:砸钱仿制或苦练内功

 

    当下,“双一流”建设正在我国千所大学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建设思路上却不一而同:有的大学望洋兴叹、静观其变、坐等良机;有的大学急功近利,热衷于“砸钱买人”“高仿名校”;有些大学长远规划、静心修炼、苦炼内功……无疑,“双一流”建设理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鼓励大学多元竞争、开发潜能无可厚非,但如若一味急于求成、本末倒置,这场席卷全国的“双一流”建设很可能退化成为“泡沫”行为,最终走调变味,沦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个败笔。鉴于此,回归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初心与本意,框定其本真内涵,对于务本求实地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而言意义非凡。显然,“双一流”建设绝非砸钱式的外延扩容、存量储蓄,而是大学凝聚内力、凝练特色、“校—城”共生的一场修炼。简言之,对“双一流”建设而言,修内胜于修外、聚力胜于聚才、自创胜于仿制。

(一)“双一流”建设是大学自省内修的一次修炼

一所大学的发展首先源自其对自我办学定位与发展使命的厘清与澄明,其后源自其内功修炼、实力积累的行动。每一所被民族引以为傲的大学都是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大学,都是清楚自己家底与使命的大学,都是明白自己应该何去何从的大学。对一所大学而言,在特定历史阶段,其发展愿景的定位只有有限的自主性,大学的“根”生在哪里,其发展方向就在哪里。“双一流”建设中,任何漠视自己发展史与传统优势的大学改革都有可能贻误大学发展的时机,进而在这场“动态淘汰赛”中落伍。精准定位自我,潜心修炼内功,瞄准自定愿景,摈弃物欲纷扰,是大学“静以致胜”的选择。对一流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学科优势是好几代学科团队持续积累的结果,一旦重点定位偏离了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很可能陷入迷津、误入歧途,一不留神跌入低谷,再想恢复学科的元气谈何容易!

可见,“双一流”建设是促使大学与学科自我反省、复归自我的旅程,自我才是“双一流”建设永恒的阿基米德点。如若陷入胡乱“烧钱”的误区,这一建设随时都可能乱了阵脚、迷失自我,导致大学实力消散。因此,“双一流”建设更应该重视自我反省与内在修炼,而不应该急于找资金、挖人才、扩容量,不应该盲目围绕排名“指标”做文章。可以想象,一所大学、一个学科如若失去了自我,就好似一个人失去了心脏。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愿景就是大学的心脏,“双一流”建设其实是大学强心、修内的一场内功修炼。

(二)“双一流”建设是大学发力聚力的一项工程

“世界一流”不是一种标签、一所大学排名位次,而是大学综合实力、比较竞争力与内生发展力的综合体现。这一“实力”的形成是大学科学统筹、潜心变革、蓄力储能的结果,任何“抄近道”“走捷径”“借外力”的企图都注定会失败。无疑,对资源、人才、名师的人为募集带不来大学的实质性发展与内涵性充实,最多只能虚张声势,筑造一所好大学徒有其表的“外形”,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建设是大学内力生发、优势盘活与创新驱动的航程。无论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学科,居于其内核的是其自我发展力、外向辐射力与创新变革力,与之相比,学校、学科的美誉、排名只是这三种实力的自然呈现罢了。如若舍本求末、追求虚名、金钱开路,将内力激活与潜能聚焦弃之一边,“世界一流”建设终将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浮光掠影。大学内力的催发需要一位有世界眼光、学术事业、民族抱负的好校长,他是大学的定心丸与铸魂者,好校长能够超越一切功利、短视的诱惑,为大学发展找到一条“弯道超越”的道路;学科内力的催发需要一位学养深厚、思维超前、富有魅力的领头人,他是学科发展的标尺与丰碑,只有他才能将特色凝练与整体统筹兼顾起来,把团队搭建、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内联起来,为学科发展找到一条稳健腾飞的快速道。

当然,“双一流”建设需要借力搭车,顺势借力是大学智慧的体现。例如,理智的大学善于借力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夯实学科发展平台;借力区域经济升级转型契机,吸引地方资源流入;借力区位优势,招揽杰出人才加盟;借力相邻优势学科,提升学科发展起点……但需要警示的是,在“双一流”建设中,任何“借力”行为都只是大学、学科发展的“辅力”,如若与大学、学科自身内力的生发与聚合相脱离,这些“辅力”最终都可能与大学“双一流”建设擦肩而过、不留印迹。诚然,大学需要优秀人才的加入,但一旦缺失了学术生态与学术文化的呵护,优秀人才永远留不住;大学需要大批资源的注入,但大学自身如若没有对资源的吸附力与生发力,外来资源随时都可能人间蒸发、滋生浪费,无法转化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力构成。进言之,大学内力的聚合是办学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重点凸显过程,是大学传统优势的挖潜、强化与突破过程,一所找不到生长主根的大学注定走向平庸,一所不能把发展营养聚合在主根上的大学注定会成为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失败者;一个学科内力的聚合是分支学科协同与学科亮点培育同步的过程,是学科资源的全面收集与焦点释放的过程,一个没有轴心骨的学科是缺乏神经中枢的学科,用强势学科方向支撑学科整体飞跃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秘诀。在这一意义上,烧钱可以给大学以大楼,却永远点燃不了大学实力内爆的爆破筒!

(三)“双一流”建设是大学走向自创自新的一次蜕变

大学的生命来自其创新驱动力,学科的生命来自其原始创造力,“双一流”建设是大学的变革力与学科的原创力耦合共生的结果,真正的变革都是大学完美的一次蜕变。

大学发展中要领先于人,就必须锐意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大学才可能在新形势、新环境、新使命中实现自己的生存,找到自己参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更佳途径,找到自己发展的舞台与空间。一所大学只有在同所处城市的共生发展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面向城市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方式创新、核心技术研发等都是大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改革中回应区域重大社会经济需求是大学发展中最值得称道的行动。任何改革都是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超越环境的自觉行动,大学只有在改革中才能收获改革的红利,积累竞争性优势。

学科是大学的学术细胞,是大学自强的直接抓手,追求原创、领航学界、融入行业是学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现实要求。学科原创力来自学科思维的更新、学科视野的拓展与学科境界的升华,一个将学科发展与现实关怀有机结合起来的学科必然会呈现出勃勃生机,焕发出无限活力。学科发展与行业参与是相互催生、相互滋养的关系,学科原创力就来自现实问题对学者的灵感启迪与智慧滋养,一个扎根现实、心系行业、关心科技的学科会迸发出无限的原始创造力。

因此,“双一流”建设是面向大学自创与学科原创的一场改革、一次蜕变。在改革中另辟蹊径、自我超越,在改革中激发创意、自强自新,正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有力策略。改革自强的对立面是克隆名校与“烧钱”仿制。这些思路与举措都只会与“双一流”建设背道而驰。其实,“双一流”建设的本意是引导大学去反思自身的改革路径问题,去盘活大学自身的潜能、资源与优势,而非要鼓励大学去用“钱”堆起一所“无心”“无魂”“忘本”的大学。对中国大学而言,“双一流”建设意味着让大学回归“中国心”,找回迷失的“初心”,唤醒学科建设的“本心”。也许,这才是我国大学“世界一流”建设从“砸”钱仿制走向本土化原创的科学之“道”。